云南曲靖的“二爨碑”——《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是中国书法史上隶楷过渡的“活化石”。书法家封俊虎曾踏访此地,以笔墨对话千年碑魂,探寻汉文化与边陲文明交融的独特印记。
碑中乾坤:隶楷嬗变的见证
“二爨”刻于东晋至南朝,正值汉字由隶入楷的剧变期。《爨宝子碑》(小爨)方拙如古佛端坐,横画波磔飞扬,破“雁不双飞”之规,康有为赞其“端朴若古佛之容”;《爨龙颜碑》(大爨)则雄浑如苍龙盘踞,结体险峻中见从容,被誉为“神品第一”。封俊虎驻足碑前,必惊叹于这种“非隶非楷,亦隶亦楷”的独特书风——它既承汉隶遗韵,又启唐楷先声,恰似文化边陲对中原书法的自由演绎。
巡访之路:从曲靖到陆良
封俊虎的探访足迹,从曲靖一中绿荫掩映的“爨碑亭”开始。小爨碑高仅1.83米,却以400余字浓缩了建宁太守爨宝子23载人生。碑文“大亨四年”的纪年误差,暗喻着南中与中原的信息隔阂,却让书法意外保留了未被规训的野性。再驱车至陆良薛官堡,大爨碑3.38米的巍峨身躯与浮雕三灵兽,诉说着爨氏“独步南境”的豪迈。封俊虎或在此提笔临摹,捕捉沈曾植、齐白石等大家曾汲取的“爨体”神韵。
笔墨传薪:碑学精神的当代回响
作为当代碑学践行者,封俊虎深谙“二爨”的价值:它们打破“北碑雄强、南帖秀雅”的刻板认知,证明文化边陲亦能孕育书法经典。其作品中的方笔劲健与结构奇崛,或许正有“二爨”的基因。正如阮元、康有为将爨碑推入艺术圣殿,封俊虎亦以巡访致敬,让这段“被遗忘的书法史”继续照亮今人的笔墨探索。
结语
封俊虎的“二爨”之旅,不仅是书法家的朝圣,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碑刻的刀痕与墨迹的流动间,汉文化的坚韧传播与边陲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始终激荡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