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选
【12月28日晨读】]“ 焖 一 焖 ” 再 出 锅
时间:2014年12月28日 来源:四川书法网测试数据 作者:四川书法网 浏览数:4807
内容提要:【12月28日晨读】]“ 焖 一 焖 ” 再 出 锅

 

------------------------------------

“ 焖 一 焖 ” 再 出 锅

■斯舜威


  记得小时候每每放学回家,便急吼吼问:“娘,饭做好了吗?”娘有时会说:“烧好了,焖一焖就好出锅了,别急。”中年后偶尔自己动手烹饪,发觉这“焖一焖”大有讲究。如果饭一做好就开锅,焖不透,便不香,甚至可能夹生。一些炖菜、蒸菜,如果不“焖一焖”,将“汤”和“气”回进去,便不烂、不软,味道将大打折扣。我不是烹饪专家,对“焖一焖”现象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之所以想到了“焖一焖”,是由此而联想到了书画家及其创作。书画家成材也好,书画创作也好,其实也需要“焖一焖”的过程,但现在有不少年轻的书画家,往往急不可耐,急于“出锅”,已经顾不上哪怕是稍微“焖一焖”了。

  不久前和一位八旬美院老教授聊天,他是颇有建树的书法家、国画家,因为要引述他对一些中青画家的感慨,姑且把他的名字隐去。他说,当年在美院教书,培养了一批书画家,有几位真的非常出色,画得好,便留校了。但这些年,他们的润格越来越高,其作品则越看越觉得还不如当年了。商品画画多了,气便浮,眼便俗,手便低,自己却沉浸在“市场成功”的喜悦中,全然不觉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滑坡。最后,他颇为惋惜地说:他们现在可能已经“回不去了”。也就是说,当一位书画家的“黄金时期”已过,即使他发觉自己在走下坡路,想要重新回归到上升通道,也未必能够,很可能已成“明日黄花”,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多年前有一篇文章,记得题目大致是:山东的小老板毁掉了多少有大师相的书画家。我觉得是有几分道理的。几年前山东的书画市场好,稍有点名气、有点功夫的书画家都往山东跑,钱挣到了,尝惯了铜钱味,就乐此不疲,把书画换钱的功能无限制地放大了。

  不久前应好友之约,到一家有名的企业家办的画廊参观,画廊里陈列着好几位被他“包养”的书画家的作品,我和一位同事看了后都深有感慨,觉得这几位被“包养”的书画家的作品,其实远不如他们10年前的精彩。我知道他们中的好几位,就是那位八旬老教授、老画家所感叹的对象。他们原本是“一锅好料”,可以烹饪出色相俱佳、味道精美的“艺术佳肴”,可惜没有“焖一焖”就急于“出锅”,也就将就着只能这个“味道”了。

  更有甚者,近来发现一些美术院校本科刚刚毕业的“准书画家”,已经以“书画名家”的姿态出现,在媒体上、自媒体上纷纷炒作,大概急于要收回“读书成本”了。我相信短期他们也会有收益的,总有一些买家会购买他们的作品,得到一些经济实惠。但如果他们稍安勿躁,先“焖一焖”,长期收获可能会更大。

  几天前应杭州国画院之约去作讲座,谈书画家的文化修养,讲座结束时,我提出了“焖一焖理论”,并和在读的10位青年书画家“约法三章”:让我们静下心,沉住气,“焖一焖”。那么,这“焖一焖”需要多长时间呢?不是几天、几个月,而是几年、几十年,到70岁、80岁,乃至90岁“再出锅”。这样是不是太长了?不长的,中国书法、中国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煎熬,不到70岁、80岁,难言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