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选
【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最高奖)】吴维羲、吴开赋:天趣与人工――新媒体语境中的中国书法展览设计论略
时间:2015年03月23日 来源:四川书法家网 作者:四川书法家网 浏览数:6804
内容提要:【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最高奖)】吴维羲、吴开赋:天趣与人工――新媒体语境中的中国书法展览设计论略

 

论文作者之一:吴维羲

 -----------------------------

天趣与人工:新媒体语境中的中国书法展览设计论略

吴维羲 吴开赋

    【内容提要】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其已将我们带入了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征的全新语境――新媒体语境。美术馆作为典藏、研究、展示艺术作品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公共机构,置身于新媒体语境,其文化传播已面对着全新的格局。本文从策展人(展览总体设计)的角度对当代中国书法展如何在遵循展览规律的前提下恰当运用新媒体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  美术馆  书法展  展览设计  合理运用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数字报刊、手机短信、微信通讯、IPTV、网络、触摸媒体等新型媒体形态的相继出现和飞速发展,对社会生活诸领域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传播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信息化社会中的一种独特场域,将我们带入了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征的全新语境――新媒体语境。不言而喻,美术馆作为典藏、研究、展示艺术作品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公共机构,置身于新媒体语境,其文化传播已面对着全新的格局。
    就美术馆诸项工作而言,艺术展览(书法展、绘画展、雕塑展及设计展等等)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而新媒体在陈列中的有效运用,对于提高美术馆信息传播的质量和信息服务能力、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美术馆形象等都将发挥出重要作用。就“书法”而言,当代书法在各个层面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1】,堪称多元并存的当代文化景观中之亮丽风景线。近年来,书法国展、国际展以及名家书法群展或个展,频频亮相各级公立美术馆或民营美术馆,繁花竞秀的佳作不仅大大促进了业内书法家的创作热情,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言行方式之改变,以及与之相应的民众审美情趣和品味的日益提高和相较于一些书法媒体业已充分运用的网络书法展、微信书法展等展览形态,在美术馆实地展出的大多数书法展采用的将作品按一定间距挂在墙上(或辅以平柜展示册页等),观众只需移步换景地观看作品本身即可(即缺乏必要的相宜形式和内容的辅助展品)的传统展览方式已显单一、陈旧。并且,从当代书法展的互动性、书法艺术的普及性角度说,绝非只求圈内热闹,而是要大众能感兴趣、来关注、看得懂,并进而起到激发其学习书法之效,此亦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当代书法展(尤其是国家级大展和重要的学术专题展)如何在遵循展览规律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运用新媒体以深入浅出地传达展品信息、加深观众对书法家创作状态和创作理念的了解、进一步增强观众对书法文化的认同感等,是颇值探究的课题。本文拟从展示总体设计的角度,对在美术馆举办的书法展【2】合理运用新媒体以充分发挥其良好的交互性、趣味性、形象性等应着重考虑和注意的方面略抒管见,不正之处,敬希方家教正。

    一
    纵观近年来我国艺术展览的发展趋势,可以明显看到,新媒体语境作为“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和制约人们认知和实践的一种意义背景和文化形态”【3】,已对当今美术馆的艺术展览产生了深刻影响【4】。可以说,相对于传统式书法展览,多媒体技术在当今美术馆的广泛运用,可以给参观者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彰显美术馆展览的时代感,在传播书法文化信息方面将到更全面、更直观、更有效的传播效果。因此,探讨美术馆的书法展览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我国未来在美术馆举办的国家级书法大展和学术专题展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新媒体语境中的中国书法展览设计,要求策展人、展览总体设计师既要对当前多媒体的形式、种类、功能等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又要对相关多媒体在特定的展览主题、展览空间中的设置形式、运用方式和将产生的效果有充分估计和把握,从而达到充分彰显展览意图、反映作品艺术价值及揭示作品内涵之目的,使展览在保证其学术严谨性和艺术性的前提下,兼具科普性,如此方能吸引当今观众的文化需求、契合观众的观展心理。而要做到这点,与展览陈列总体设计的全局性把握关系至密。
    这里所说的“总体设计”,是指书法展览设计专家在内容设计方案中对展览的艺术形式有自己的考虑,既有宏观意义上对形式设计有明确的提示与指导,也有根据展览内容结构和展品特点而对展览各个局部、细部在表现形式上的相应考虑。这要求内容设计者及撰稿人不仅要十分熟悉书法领域的专业内容,还应懂得展览艺术的一般规律并了解当前适用于书法展览的多媒体种类。担任内容方案设计的策展人对某个展览的内容、展品最为熟悉,从内容的角度尽量多给设计师提一些表现某内容宜采用的多媒体形式的建议,有利而无弊【5】。当然,这种“总体设计”仅系原则性规定,最后的形式、表现方式如何,应与形式设计师及电脑公司的多媒体设计人员多多交流,充分尊重其专业意见。值得一提的是,形式设计师亦当仔细阅读展览内容脚本,对某个书法展的展览性质(如“兰亭奖”展览、全国“三名工程”书法展、隶书专题展等)、展品及评委遴选获奖作品的理由(评语)【6】、有关学术研究成果应有所熟悉。如此,总体设计专家(以内容设计为主)与形式设计师便能从彼此专业的角度互提意见和建议,进行深度交流,发挥各自特点,通过优势互补与通力合作,则可望设计出较成功的当代书法展览。

   
    在上述有关展览总体设计诸要点基础上,就当代中国书法展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一般性原则和规范而言,在保证“尊重事实”、“定位于辅助”、“着眼于效果”的前提下,窃以为陈列展示总体设计在考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时,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点【7】:
    一是有助于揭示展品内涵。某些展品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如果仅采用传统的直接陈置展品的方式,一般观众难以理解,即便附加了关于展品的简要文字说明,亦嫌枯燥乏味,这种方式既不能充分彰显展品的文化魅力,也不易让观众较充分地了解展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难以对重要展品留下深刻印象。这种情况下,运用相宜的多媒体技术来对展品进行辅助性的、形象化的说明,则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近年的重要书法展中,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首推陈振濂先生于2009年12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该展在展区的八个部分,各设定了导读提示板,每个部分的创作、展示主题与依据,均以作者“自白”与观众“旁白”的方式展示。此外,展览还安排学者专家、教授博士等每日值班作现场导读讲解。相对于传统式书法展,这一展览方式已可谓颇具创意。但若能适当运用新媒体技术,无疑将收到更佳效果,――如在其“金石题识录”这组作品展线的适当位置采用多通道拼接融合技术,设置多投影的、无缝拼接的演示背屏,循环播映相关文物原件乃至反映文物历史背景的影像(可在纪录片或历史剧中选取适当画面),如此,不仅会充分凸显创作者深沉的历史感,亦对观众领会及这组题识书法的文化价值起到积极的提示引导作用。
    二是有助于书法家创作环境的虚拟呈现、形象化反映场景和事件。就诸类书法展的展览方式而言,近年已有个别名家展有意识地注重展览中“书香情境”的营造和创作环境的模拟场景展示,如在杭州西湖圣塘景区湖畔居留青会馆举办的“湖上雅集――何应辉、鲍贤伦书法展”,展览空间内古典式条案、靠椅与茶几、莲蓬与石缸等等的精心摆设,使整部展览空间环境彰显出清逸古雅的格调,作品与展示环境相即相融,置身其间,观众身心皆自然融入书香氛围,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又如“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则专门辟出展厅将陈振濂先生在杭州的书房及常用巨印十三方以原样移展北京,作一次情景再现展示,塑造出立体的书法文化氛围,使观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得到了观众的交口称誉。虽然此种展览方式和手段较之以往一般传统书法展的布展方式已大进了一步,但仍属静态展示,如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内容作相应提升,即恰当运用新媒体以增加展览的动态感、生动性,则展览的时代感与互动性将得到明显体现。
    以上举两展为例,尽管观众在展览中对“书房文化”已有所体验,但仍较难通过展示空间中“书香情境”的静态设置和书法佳作而真切感受到当代书法大家的创作状态与技巧方法。那么,假若根据展览空间体量,在其中设置相宜的多媒体视频或“直幕”投影系统,播映书法家在创作参展作品时的挥运视频乃至平日的某些生活状态如静夜临帖读书、暇日品茗操琴以及其某件代表作的创作时间内与书家有关的交游、事件、影像资料等等,则其与静态的场景设置互为映发,使书家的文化形象更为鲜活,书家的生活与创作状态让人一目了然。又,如陈振濂先生的巨幅式书法创作过程其实在网络上可以检索,但一般观众平时或未注意,则展览中如在其巨幅作品近旁有相关的视频或“直幕”投影设置,这种“现场感”无疑会令观众及业内人士皆印象深刻。姜夔所谓读古代法帖、临帖应达到“如见其挥运之时”(《续书谱》)的境界,在新媒体勃兴的今天,为何还要观众“遥想”呢?若在重要书法展上适当增入相关新媒体设置,真实展示书家如何挥毫、如何换锋、如何提按以及超大尺幅书法的用材、创作方法等,既有助于业内书法家学习借鉴、有利于批评家的个案研究,也能以“现场教学”感而实现对一般观众的“科普”之效,其能达到的良好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三是有助于展品的形象化说明和小体量展品细节的高清晰展示。兹以2007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为例:该展在展陈方式上理念较新,一是展览配合印章原石,以辅助展品的形式展出了篆刻家常用刻刀;二是展柜中除展出原石外,均以辅助展品的形式在展柜背壁挂设了该作品的高清放大作品照。相对于以往篆刻展的展览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该展的展示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如展览中陈列的篆刻家的篆刻工具,牵涉的是篆刻家具体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情境,站在当今多媒体语境中来考虑,若提前摄制篆刻家创作参展作品过程并采用相应的多媒体在展览中演示,则细腻而生动,信息传达充分,显然会收到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其次,就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小体量展品细节进行高清晰展示而言,大多数篆刻作品体量较小,将其置于展柜中,观众不易欣赏到其细节。对于艺术价值较高的重要展品则宜采用相宜的高科技手段进行展示,如可采用多连视频屏的形式,对一件或几件重要作品(比如获奖作品)进行高清的、全方位的演示,将原石在视频中进行旋转演示而并见其印面与边款、图像连缀形态演示及印面与边款单独放大演示等相结合,如此,则能使重点展品得到充分展示。
   四是有助于展览内容的延伸。美术馆展览空间有限,展览主要是将能体现展览主题的重要的、直接的内容设置在正式的展览当中,其他相对展览展示主旨而言的次要内容或延展的内容(文字或图像资料)则可录入触摸媒体,供有兴趣的观众点击浏览。就美术馆景区而言,可建设WIFI无线网络覆盖,利用WIFI无线网、物联网等相关技术,能让进入景区和美术馆的观众能够利用自有移动终端或专用导览设备通过发送短信、RFID标签触发、二维码读取、图像检索等方式,主动获取与参展书法家师承、学术经历、艺术观点及其代表作、创作年表以及美术馆位置分布、展馆规模、馆藏作品等相关的丰富信息。如此,则可望实现陈列展览信息传递的最大化,使美术馆能更好地传播优秀文化、深化教育功能,兼顾到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需求。关于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进一步提升美术馆馆内展览与文化信息传播能力,“景区智慧化”因有利于扩展美术馆的外延、传播更深入和更广泛的文化信息,应是当前颇值探索、实践的模式,限于篇幅,当另文讨论。
    五是有助于适当增加展览的趣味性。随着观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强、审美趣味的进一步提高,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书法展览应相应地丰富观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形式。书法展览若是端作高高在上的“高雅艺术”的架子俯视一般民众,则很难拉近观众与书法佳作、书法文化之间的距离,传统式静态展览和平铺直叙只会导致观众的观展疲劳,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宣传和文化传播效果。因此,在不违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结合参展书法家或展品,运用相宜的多媒体技术予以辅助介绍、增加一定程度的趣味性,既能调节整部陈列起承转合的内容和形式节奏,亦能激发观众兴趣,调动其观展情绪。如运用多媒体互动技术,设置“多媒体魔法书”(按:所谓“魔法书”即利用投影仪和红外感应设备为主要设备组建的一套非触点多媒体演示系统,并可通过识别系统做出互动效果),通过“魔法书”实现对全部参展作品的浏览和局部放大观看;又如通过“互动桌面”以实现对展览作品章法的重新组合实验;再如运用多媒体模拟实景结合模型等展示手段的综合技术以制造某种揭示展示主题的大型场景、或结合场景复原和多屏影像演示的体验式场景等等,都是增加当代书法展趣味性的有效方式。

    结语
    首先,从社会文化因素上考虑,古代书法的观赏展示方式与书写方式、书作形制往往是一体两面之事,如明中期以降,随着高大轩敞的宅第之营建的增多,以往书斋的书画小品清玩已不适应这种高粱大柱的室内悬挂,因而促成长轴大幅在此际的流行。作为悬挂的长轴大幅作品与可置于掌中把玩的册页、扇面、手札等不同,由于远观、仰视欣赏对作品视觉冲击力之需要和挥运的弧度变化等因素,前者不论在笔墨形式还是章法布局上都对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8】,“需要更加偏重于视觉形式,强调气势、强调大效果,往往有意地夸张和加大各种变化”【9】。那么,值得深思的是,当代新媒体运用,除能引起展览方式的变化外,是否也会引起书法创作方式等相关的一系列变化呢?要之,事实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意味着美术馆今后将分别从“知识生产”与“知识再生产”这两个角度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10】。
    其次,如果在当代中国书法展览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即便展览空间足够使用,尚需考虑到展期长短和成本费用问题。如前文述及的个别新媒体技术,其价格不菲,若将之运用到即便是展出一月至两月的展览中,也不划算。如此,这种临时性书法展览中多媒体的运用则需考虑相关新媒体内容的可持续性(后续其他展事或学术会议还可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相应与适用性以及价格问题。如何在临时性大展中在保证成本、既能节省费用而又能合理运用多媒体以使展览更焕其彩,尚需实践和进一步研讨。换言之,类似成都中国书法馆这种可作某种专题书法展长期展示的展场,则可充分考虑新媒体技术在展览中的运用。
    再者,本文仅是立足“新媒体语境”而就当代中国书法展展览“策略”提出的初步看法。要之,书法艺术尚“天趣”与“神韵”,而“新媒体技术”可谓“人工”,在此意义上说,“天趣”与“人工”,如何做到圆融无碍,如何避免人工“伤”天趣,如何做到“人工极处得天工”,亦是需要当代书法策展人、主办方与承办方(公立或私立美术馆)都需进一步研讨的问题。正如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中所言“媒介即信息”,成功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其与相应内容是“合”,而不是“分”,是更为有效地传达相关信息而不是遮蔽相关信息。要言之,多媒体技术对于当代中国书法展来说是把双刃剑,其在展览中的运用主要应注意须服务于展览主题和内容、避免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喧宾夺主和生搬硬套。
    总结上说,关于种种多媒体技术在美术馆书法展览中的合理运用,由具有艺术背景和学术背景的策展人担任的总体设计师(内容方案设计及撰稿,兼及提出形式指导意见)应有通盘考虑。具有艺术背景和学术背景的策展人担任总体设计,因其对当代书法创作价值取向与潮流及相关历史背景的熟悉,一方面便于其把握整部展览的内容节奏和不同多媒体技术的设置在展示的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其从内容角度给形式设计师提出某内容宜采用的多媒体技术的建议,通过与形式设计师和多媒体设计人员的交流沟通,在坚持学术性的前提下,以解读参展作品、传达作品意义和价值、介绍一定的书法创作知识为基础,结合展品实际而决定相应、相宜且适度的多媒体技术选择和具体表现内容与方式。同时,亦应注意充分发挥传统书法展览手段之长,令其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多媒体语境中的美术馆书法展览焕发出其自身的文化魅力和时代丰采。

    注释:
    【1】陈洪武:《什么是当代书法的精气神》,《中国艺术报》2010年4月14日。
    【2】本文旨在讨论新媒体语境中的当代书法展在美术馆的展览方式。至于传统经典书法展,因其大多在博物馆展出,属博物馆陈列范畴,故姑略不论。又,因新媒体艺术(newmediaart)越来越多地被前卫艺术家所实践,且如上海多伦美术馆新媒体艺术展即已大体体现出“量身定做”的展览设计。而部分新媒体作品亦复与当代架上绘画同展,故关于当代“绘画”在美术馆的展览新模式,亦暂略不论。
    【3】杨振英 刘石检:《新媒体时代的语境解读》,《今传媒》2013年05期。
    【4】从展览策划的角度来看,移动终端与3G技术的结合不仅能够帮助策展人在第一时间发布策展理念,与观众直接沟通,获取反馈;它还可以使展览方在设计布展方案时,使用三维建模的技术,在电脑中呈现未来展览的效果。如湖北美术馆在举办“中德当代绘画艺术交流展”“再水墨――中国当代水墨展”等展览时,都充分使用了相关手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参见鲁虹《数字化美术馆的社会作用》,《中国文化报 》,2014-04-13
    【5】樊一:《陈列内容设计五题》,未刊稿。
    【6】第六届中青展曾实行评委对其所选获奖作品作出评选理由简述的办法。若今后国展仍实行此法,则评委评语完全可作为重要辅助展品入展.
    【7】本文这里主要是讨论美术馆的书法展览陈列总体设计在考虑运用多媒体时应注重的几大方面,所举的相关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系仅就笔者初步考虑而言,并非指某种情况必须用何种多媒体技术。
    【8】吴维羲:《异景:徐渭书法生成因缘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6期
    【9】郭德军:《徐渭书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吉林大学,2007。
    【10】鲁虹:《数字化美术馆的社会作用》,《中国文化报 》,2014年4月13日。

    【作者简介】
    吴开赋,1941年生于广汉。河南书法函授院毕业。曾任广汉市图书馆馆长、广汉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现为广汉九江书画院顾问。
    吴维羲,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8年四川大学哲学艺术学院高研班结业。现任三星堆博物馆学术研究部副部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三星堆科研教学基地特聘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青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