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选
【12月8日午读】话说“段子” 
时间:2014年12月08日 来源:四川书法网测试数据 作者:四川书法网 浏览数:4854
内容提要:【12月8日午读】话说“段子”

 

--------------------------------------------------------------

话说“段子” 
■斯舜威


  最近回了一趟老家,在餐桌上听了一些真实的“段子”,笑得简直喷了饭、岔了气,但过后回味,觉得有些苦涩与悲哀。说真实,是因为都是身边发生的事情,有名有姓,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情节,不同于虚构作品;说苦涩与悲哀,是因为餐桌上的所有人,与所讲述的对象,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称谓:书法家,或者画家。在大众眼里,或许大家都是“同类项”。从另一角度说,有些“段子”里的书画界“小人物”固然可笑、可怜,然而,君不见书画界的“大人物”们难道不是如此?这些笑料,只不过是当今书画界的一个缩影罢了。

  略举数例: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某翁的名片上赫然印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字样,一个县级市的普通书画家果真能享受这一“殊荣”?一位在文化部门任职的朋友道出原委,某年春节,文化部门慰问老艺术家,给了几百元的“慰问金”,另有一次某翁向民政部门申请了1000元补助金,如愿了,他将此视为“政府特殊津贴”,理直气壮地印上名片。

  “共和国60年60家”――一位农民书家,随身带一本书法集,逢人便炫耀,集子中收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位书法家,其他59位的名头都很大,确实是有成就的书法家,只有他本人,连本地的乡亲也未必知道他会写字,而现在,居然变成了“共和国60年60家”之一,这本作品集就是他的“明证”。书法圈内人看了心知肚明,60人中只有他是真正出钱的,而他出的钱除掉出版成本,就是“请君入瓮”者的利润。只不过老实的农民书家未必知道自己上当受骗罢了,或者明知受骗也“将骗就骗”。奇的是,目前家乡县域内已经发现了至少3位“60年60家”,而他们都是在县里都排不上号的业余爱好者而已。

  “我的朋友陈立夫”、“我的朋友胡适”是民国时期的“流行语”,这一版本的更新版仍在不断流传。比如某翁题写了“蒋某某故居”匾额,刻成牌匾,雇了一辆车,请了几位民工,直奔奉化而去,到了丰镐房,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匾额悬挂了上去。管理者见状,急忙过来阻止。某翁镇定地说:“我的朋友陈立夫需要这样一张照片。”他在自己题写的匾牌下拍了几张照片,说:“好了,匾牌就送给你们吧!”可以想见,这照片他在去台湾时肯定会派上用场的。后来他拿着与陈立夫的照片合影到处示人,也不知是真是假。

  “另立山头”――某翁,原在建筑队打工,后随建筑队到了某地,忽然痴迷书法,屡屡申请加入当地省书协未果,一时性起,云:“这么刁难,我自己成立一个‘书协’算了!”果然成立了一个书法组织,这几年也风生水起,据说还在当地一些公共场合打出广告,号称“当今王羲之某某某”、“古有王羲之,今有某某某”云云。

  “中国书协特别会员”――某翁,自称书画院院长,后来在“院长”后面加了一个括号“中国书协会员”。身带一证书,碰到正儿八经的中国书协会员,便解释:“我是特别会员,证书和你们的不一样。”又解释:“我们这批会员是特殊的,在网上暂时还查不到。”当地举行各类书画活动,不管是否邀请他,他必定不请自到,且往往主动站(或坐)到主席台上。

  “段子”还有很多,比如自称其作品被某某中央领导、某某外国政要以及海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问其收藏证书何在,答曰:我寄去了,他们必定能收到的。你说现在的邮政如此发达,怎么会收不到呢?原来他觉得只要寄给别人,别人必定是收藏无疑了。

  凡此种种,其实在一些体制内的书画家、已然成名的书画家身上,也或多或少有所表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方面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的。这些农民书画家、草根书画家的做法,并非独创,乃仿效而来,或自觉或不自觉上了别人的当,即使发觉受骗,也甘心被骗到底,久而久之,连自己也觉得是真的了。我把这些“段子”简要地写出来,绝非有意笑话那些处于书画界底层的“小人物”,而是给那些有头有脸的书画界人物一面“镜子”,让他们也“照一照”,看一看,自己有几分相像。(特别鸣谢:四川书法家网管理员 魏文艺选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