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国内的拍卖纪录来看,唐人写经没有受到艺术品市场调整的影响,反而有越来越火的迹象,拍卖价起拍都比较低,但是都能拍到很好的价格,看了保利拍卖的纪录就能发现,几幅唐人写经精品十几万起拍,能拍到三百多万,四百万,不断地创出新高,究其为何行情会逆势而上,仔细分析后也会发现其中内在的必然原因。
1,稀缺性。唐人写经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传世品极少,清宫所藏不多,而且也流失殆尽,敦煌遗书中唐代写经所占比例也很少,残经断片居多,而且大部分被国外著名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一部分唐人写经的精品之作在日本遣唐使之时带回东瀛供奉诵读,目前基本也收藏在日本的一些大博物馆内列为国宝收藏,只有少数在日本民间被私人收藏。
2,艺术性。唐人写经的书法造诣极高,唐代朝廷中对于抄写经书非常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就曾给写经生教习楷书,这也是为何唐人写经中一些书法造诣让人叹为观止的原因了,我们就先从书法说起。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书法类型里,有一种独特的书法形式,它就是写经体。这种特殊的小楷书法在佛家和书家的共同参修中得到了艺术上的升华。从汉魏开始,佛教逐渐传进中国。佛经的翻译与复制成为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佛经是传播佛法最好的信息载体。自北魏开始,写经体开始渐渐在佛教内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书法领域。由于写经不完全是书法行为,还要给学习佛法的人来阅读,所以要求工整,易于识别,通篇字体均匀,这是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或秀美,或端庄,或冷峻,或雍容则全凭书者发挥而为之。无论何风格,必须以精诚贯穿以始终。究其原因,主要是意识形态上一定要达到和佛法最佳的契合,才能完整的阐述经文中表达的含义。写经最忌讳信手为之,乱画于纸实则乱心于人,与佛法违背。李叔同出家后,号弘一法师。因出家前书画水平已经很高了。所以出家后也常写佛经作为修行。曾拿自己抄写的佛经给当时的印光大师看,想让大师评论下自己的书法如何。印光大师看后未作过多书法专业的品论,只说:文人习气未脱。弘一法师听后忙请教如何写经?印光大师达到:唯有精诚。弘一法师听后有所开悟,后直至去世其书法都秉承“精诚”二字,以致晚年书法半点尘俗不落,成为一代大家。在当时有四种抄写佛经的背景:
第一种是出家人。在当时,佛法是通过佛经来传达佛法的,所以需要更多的法本来传播。比丘、比丘尼是最有理由来抄写佛经的。
第二种是经济条件不好的知识分子。很多落榜的读书人都有过住在寺庙里面读书的经历,对于没有信仰的抄经者,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多有一定的书法基础,面貌多姿多彩,是传世最多的写经作品的作者。
第三种是佛教信徒,多为在家居士。佛教徒修行的方式之一,就是靠抄写佛经来加深对佛法的理解,在佛经中多有关于抄写佛经功德的描述。这些佛教信徒怀着深厚的信仰情感抄写佛经并加以传播。这类抄经的人有书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工整,有的天真,所以面貌多样。
第四种比较特殊,就是在隋唐时期朝廷敕命而书写。在隋唐时代,信仰佛教的统治者占大多数,收藏供养佛经也就不奇怪了。传世作品如国诠书《善见律》等。但是落款的写经传世极少。
写经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年代,渐渐形成写经体,成为书法领域里面一种重要的书体。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宣和书谱》中记载:经生写经时:数千字始终如一律,不失行次。
笔法与结构:
受到内容的限制,写经的篇幅都比较大。少则数百字,多则数万字。所以只有手卷最适合这种多字的要求。在南北朝时期,这种格式就已经逐渐形成了,并成为写经的默认格式。写经纸为麻纸。工艺高超,纹理细腻,光滑,吸水性低。这样才能达到书写佛经的要求。因为吸水性强的宣纸在书写过程中毛笔很难控制,在短时间内无法书写很多的文字,所以到想写得快只有不吸水的纸才能达到。纸高约二十到三十厘米,长约四十到五十厘米,写好后装裱成长卷。纸上有非常细的乌丝栏,就是用墨画出的极细的格子,左右分行,上下不分排。每行格约两厘米左右。写经时依佛经抄写,每行因字形不同、繁简相异,大概写二十个字左右。
在字型上只有1厘米见方。属于小楷。早期的写经有很浓的隶书味道。大结构继承着草简的风貌,在笔法与结构上比简书更加精道,初期笔画有隶意,横画收笔上翘收笔,捺笔右下按笔微提收笔,都是隶书的影子。隋朝时期,书法笔法结构都已经成熟,小楷也随着时代完成。
一般来讲,左低右高是写经体的总体规律,横画微微向右上方收笔时笔锋回向左上方笔锋自然调整为中锋,竖笔多横笔入锋收笔多回锋,撇、捺多出字形以外,起着整个字型平衡的作用。放射性字型是写经小楷的基本结构。左右结构的字多分出高低部首,收笔处多为重心做力点。字的右下方多为重心点。到了唐代,写经体鼎盛之时,书法点画特点基于完善,结构上的突破和探索就成了书者的关注点。
外紧内松:指字型内部的空间均匀,避免局促的笔画形成,字的边缘没有明显的出入。这样但看每一个字可能平淡无奇,通篇看稳健的布局会使人感到全篇的效果。但是过于松散的字型会有平庸感。
外松内紧:与外紧内松相反,字的中宫紧结,笔画成向外放射状,形成俊朗的风格。但是对于多字的写经体来讲,紧结的字一旦多到一定程度,整体感就会感到局促,所以小楷的紧结程度是有一定法度的,过了那个点就走向了审美的反方向。写经体的书法:
早期的写经体多以南北朝字体和隶书入书。如北魏时期的写经就有明显的魏碑笔法和结构。随着时光的流淌,隋唐代的写经法度可谓精准到极点。笔画的巨细无遗,结构的千锤百炼都是隋唐写经的写照。写经体与当时代书风的结合拓宽了书写佛经的风格。通常写经体小楷笔法都是以王羲之的笔法为基础,初唐时期,虞世南、 褚遂良、欧阳询等在朝廷内的威望足以影响到民间的佛经书写,在敦煌写经里面发现不少写经的字体都有当时名家的影子。写经虽然是宗教范畴,但在具体创作中有意无意的受到当时文化背景深刻的影响。隋代《妙法莲花经》
敦煌藏经洞中之物。这件作品书写者佚名。结构态势若飞,神采俊秀。笔画上更是开合有度,点画精熟至极,细处犹如悬丝,媚而脱尘。宽处磬石横盘,千夫不移。它不同于一般小楷作品字型一致,而是大小错落各随其态,通篇虽未小楷,但跌宕之气,溢于笔触。小楷通常没有像行书那样的连笔,所以初学者在笔法上很难取体会运笔的方法,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初学者通常遇到的问题。这篇作品能帮助我们了解笔法的走向,提按的轻重、转折的微妙。能看出当时书写速度很快,以至于笔锋外露,这样导致点画之间的连笔很多,透露出笔法的秘密。在为后人学习研究写经体提供了很好素材和范本。毕竟:用笔千古不易,结体随时而异。赵孟頫的书法理论很好的说明了笔法在书法中的重要性。超出规矩之外,得于法度之中是对这副作品最好的诠释。唐人书《灵飞经》
提到小楷和写经体就不能不说灵飞经。相传为钟绍京所书,在前些年,一本册页装裱的《灵飞经四十三行本》的问世终于给拓本《灵飞经》一个完美的合璧之美。记得早年学习小楷,看到拓本《灵飞经》的光洁和秀美,总感觉它是完美的影子。随着纸本《灵飞经》的真身显现,让这个影子的主人得以露出庐山真面。它终于活了!纸本让我们懂得墨迹与拓本之间的连带关系。去体会拓本之外的点画灵飞。神采超然,体态开合有度,雍容大方,秀美近俗,但绝无半点人间烟火气。论其笔法结构,必为小楷之范本。论其气韵,必然居庙堂之首。写经从开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发展成为一种雅致的书法艺术,是和历代的无数的经生努力和佛教发展分不开的。在今天,闲暇之时,平心气、展净纸、研香墨、书两三行小楷,体会属于古今从未改变的那份沉静,那份灵动,那份精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