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千人培训计划项目
暨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研修班圆满收官
四川书法家网讯 2012年5月至2017年11月,历时六年,由张海先生倡议并出资的,中国书协主办的培训时间最长、培训人数最多、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影响最深远的大型公益书法培训——“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千人培训计划项目暨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研修班”(以下称研修班)圆满完成。
此培训项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实践,是为响应国家“文化精准扶贫”号召,做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高文化自信,展示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和西部地区优秀书法工作者风采,进一步推动书法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研修班面向西部十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内蒙古、宁夏、广西、新疆、西藏、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生,所需费用(包括学费、食宿、教材、考查、纸墨等)全部由张海先生出资。聘请张国朝先生担任研修班负责人兼班主任,全面负责研修班的工作;杨成辉、董大龙为辅导员,参与辅助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
研修班的顺利开展,得到了中国文联领导的支持和认可。中国文联赵实书记专门做出批示:研修班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随后又派专人到研修班考察指导。
陈洪武、王家新、陈振濂、何奇耶徒、何应辉、张改琴、聂成文、胡抗美、吴震启、张业法、郑晓华、刘恒、宋华平、毛国典、翟万益等中书协领导,先后出席了研修班的开班典礼和结业典礼。同时,研修班得到了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书协的大力支持。
研修班以“正本清源,回归经典,学术兼修,德艺并进”为教学理念。旨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国精神之汉字本源和大文化观之汉字书写的深远意义,提高文化自信,提高综合素养。每期开设行草、楷书、理论、篆书篆刻、隶书五个专业班,每期脱产学习一个月(理论班15天)。将古典诗词常识、书学理论设为必修课。聘请李刚田、周俊杰、丛文俊、西中文、郑晓华、任平、郑福田、王蕴智、刘宗超、沈浩、余开亮、张国朝、吕金柱、鲍贤伦、张天弓、张继、洪厚甜、陈忠康、陈海良、汪永江、云平、刘颜涛、张高山、蔡树农、戴文、胡长春、于钟华、施立刚、翁志飞、薛帅杰等30余位全国专业院校书法教授和中青年书法名家任教。教学中还安排到河南省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千唐志斋、偃师商城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遗址、石窟寺、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河洛汇流处、龙门石窟、王铎纪念馆等社会考察,开拓学员的文化视野。六年中举办三期共15个班,每班65人,共培训学员近千人。学员中中书协会员约占1/4,理论班学员研究生以上学历约占1/3,各省书协副主席36人,秘书长和副秘书长9人。学员中有藏、苗、蒙古、壮、布依、哈尼、回、彝、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六年来,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类展赛中,西部书界学员共有54人次获奖,474人次入展。有6人参加第一届“向人民汇报——‘文质兼美’优秀基层书法家创作活动”;2人参加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9人参加“国学修养与书法”暨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1人参加“国学修养与书法”•第四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在《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等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2015年第4期《中国书法》杂志大篇幅介绍研修班。研修班还保存了7.5T的同期教学影像资料,整理出了各班共15本的教学实录。研修班先后举行了15次结业展,共有700余件学员作品刊登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上。在2014年春和2016年春分别举办了第一期、第二期研修班学员作品展,并出版了《新起点——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研修班学员作品论文集》;第三期学员作品展将在2018年春季举行。同时,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研修班学员展、出版西部书界学员诗集、西部书界学员论文集等也在积极筹备中。
学员结业回到当地后,在各省书协的支持下,举办各种形式的公益讲座、培训和展览活动,收到了很好的联动效应。据不完全统计,培训成人7584人次,青少年10680人次,院校书法专业学生500余人次。2012年11月,在重庆举办了“聚商杯西部书界行草书研修班作品展”;2013年8月,在新疆举办了“百年精河——西部书界楷书研修班作品展”;2014年9月,甘肃省书协举办了“西部书界甘肃新秀25人展”;2017年8月,广西举办以西部书界学员为主的“第十届广西贺州园林园艺博览会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此外,重庆西部书界学员展将在近期举行。同时,一大批学员也在用实际行动将研修班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如新疆学员曾轶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师范学院积极组织书法社团活动,先后培训学员200余名,其中有40多名民族大学生(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感受书法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研修班的成果正在逐渐呈现,随着西部书界学员的逐步成长,必将有力推动西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