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选
德艺双馨的书画家――李力生
时间:2015年03月29日 来源:四川书法网测试数据 作者:四川书法网 浏览数:9363
 

 

       不少书画界的老前辈得知我正采写一本关于书画家的书,嘱我一定要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军旅书画家李力生大校。的确,作为一名军人,一个书画艺术的朝圣者,对他交口称赞的口碑我早有耳闻,何况他那洒脱多姿的书法艺术的魅力已使我倾倒。因此,我就在香港回归前夕,选个吉日如约来到这位《解放军画报》社高级编辑的家中。

 

       李力生原名李丽笙,字仲篪,字是他祖父给起的。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前一年出生。用他的话说:“生不逢时”,从小就饱尝日本帝国主义的非人统治和挨饿受冻的生活煎熬。他的童年是伴随讨粥、拾煤核、沿街叫卖、当童工度过的,人间的辛酸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深烙印。他的曾祖父曾在清朝为官,可以说是个书香世家,只是因为他祖父贪图享乐,到父一辈时家已败落,地无一垅,房无一间。李力生幽默地说:“倒也好,到解放时我们家落了个好成份一一城市贫民”。也可能是这个缘故,后来将“丽笙”改名叫“力生”,其含义是自力更生。他祖父在清未曾经是一名缮写员、能写一手精美漂亮的小楷。当时对力生并无诱惑力。他一跨人初中就发狂似的爱上了模型飞机制造,梦想当一名飞机设计家,中学时代一直是国家航空体育俱乐部的成员。美术教师发现他有绘画天赋,动员他日后报考美术学院,都因他对航空学科太钟爱了,专一地投入模型飞机制作、理论学习和跳伞训练,没有理会美术老师的一片心意。在北京四中学习期间,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优秀教师的教诲,给他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想到在即将报考北京航空学院、期待进一步实现多年夙愿的关键时刻,一张体检报告给他带来噩讯:“因患浸润型肺结核,立即休学!”晴天霹雳把他震懵了,当飞机设计师的愿望落空了,他感到惶惑、惆怅与苦闷,处在极度痛苦之中。当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苦笑地说:“那时真有跳进什刹海一死了之的心”!

       生命是富有弹性的,他没有倒下,泯灭的火种重新复燃起来。回味着初中美术老师让他报考美院的劝导……。他当机立断,决心改行学美术。从1956年至1959年,三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图书馆度过的。每日读书、临摹、创作,扎扎实实地自学三个春秋,博览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触及到美学和美术史各个方面。在这期间也创作了200多幅剪纸并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群众诗画》等报刊上发表。在美术方面的才能开始崭露,坚定了他的信心。到1959年夏,他/顷利地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当我问他当时是怎样完成情绪与学科两大转变时,他说:“过去艰辛的生活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也培养我做事时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凡是决心要做的事就一定去做,并且千方百计、排除万难把它做好”。是啊,这就是他成功的密诀。

       1964年,以全优的成绩完成各科学业,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光荣地被选送到解放军画报社供职。

       在这里,我们只谈李力生在书法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他的书艺世人瞩目,是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同和群众的喜爱。著名书法家纪怀昌在《清劲洒脱、翰逸神飞》一文中概括李力生的书法特点时,指出“用笔跌宕多姿,结体潇逸洒脱,章法新颖活泼,于严谨含蓄中富变化,挺拔刚健中显气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张荣庆在《大气空灵意味长》一文中评价力生书法说: “其书也以气度宏大,汪洋恣肆的行草书最为见长。喜用长锋羊毫,运笔之际,浓淡兼施,墨沉淋漓,器宇轩昂,生气盎然。其点画用笔多施中锋,骨力遒劲,干净利索,正所谓百炼钢成绕指柔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在《李力生书法作品集》序言中充分肯定了力生书法成就。指出:“几十年积累起丰富的工艺美术修养,为力生同志的书法艺术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助,如运笔的轻、重、缓、急和用墨浓、淡、干、湿,以其娴熟的笔墨技巧,使得通篇黑白布局得以高妙处理,腾挪跌宕错落有致,细笔轻如蝉翼,榜书重若崩云。非下苦功,难得如斯卷舒意趣。有力生此册置诸几案者,将获书法艺术的薰陶与享受”。

 

         他学书起步较晚,大约36岁时才开始。一个步人中年的人,从头学一门艺术谈何容易,他明白,书法是艺术领域中最深奥、最易学又最难掌握的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民族精神,华夏传统,高度纯炼非具象的艺术,书法又是一个人诸学科高深造诣的集中体现。要学好书法艺术必须夜以继日地超出寻常学习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才能有所获。在学习的日子里,虽然没有古人“头悬梁、锥刺骨”之举,他也暗暗定下每日临帖必过子夜,有时三更过后,罢笔合衣而睡,醒来衣被皆墨也是常有的事。他累年孜孜不倦,临池不辍,经常在“政治学习,请勿打扰”的招牌遮掩下,偷偷地精神专注地临摹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等唐代名家的楷书,后来又长期沉酣于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诸家的行书和《张猛龙碑》、《张黑女碑》、《刁遵墓志》、《郑文公》等北魏名碑。同事们看到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法都给予鼓励与称赞。当然也有人冷言说“梦想当书法家啦”。一次,他伏案专心临摹时,“写得不错吗”洪亮而突然传来的赞许弄得他“心花怒放”,毫不思索地脱口便问“好在哪里”?那人脱口而出“挺黑的”!这奚落使他好一阵子喘不过气来,他没生气也没争辩,只是暗下决心――当一名名符其实的书法家。自此之后,好一段时间用淡墨练字,意外地创作出一种淡墨书法,很有趣味。墨废百升终见效,十年寒苦不负人。《李力生书法作品集》、《李力生行书滕王阁序》、《李力生墨迹选》、《李力生书法艺术集》等相继问世;与同行合著的《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今鉴》、《标志图案》等书陆续出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图片选集》美术设计、该书获全国首届美术图书展览“金奖”,担任《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大型画册美术总体设计获中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金钥匙”奖;“李力生书法作品展览”、“京华六人书法联展”、“霜月书画联展”,在北京、深圳等地举办。应邀参加“国际书法展览”、 “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现代中国书画精晶展”、 “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览”、“95国际名家书法精晶邀请展”等,其艺术业绩分别在《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书法家大辞典》、《96新闻年鉴》、《中国当代书画家散记》、《为长城增辉》(当代军人风貌丛书之一)、《英国剑桥国际文化名人辞典》、《世界名人录》都有收录。在社会活动方面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一级书法艺术委员,国内外书法比赛评委,《世界名人录》特约顾问编委,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约教授等。几年间发表有关书画方面的论文与评论约20多万字。由于对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李力生在书法上取得的成绩,首先得益于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认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他认为书法是我国文化艺”宝库中的特有的遗产和瑰宝,作为一个书法家,应该认真研究继承,面对当今世界中西方文化的撞击带来书法界的新变革,则要冷静分析,积极对待和探索,既不能拜倒在古人的脚下,又不能一味求“洋”。要从立意、技法、形式、内容、等方面创作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要做到这点,必须不为“急功近利”所惑,不为趋时媚俗的“时代风”所动,不为“枉言诡辩新说”所蒙蔽,不与“怪诞杂耍式”的表演苟同,真正按“修行”教义去“心行”与“行为”。要学达摩面壁,几年、十年的时间静思反想,苦读实践,真正认识书法艺术本质,大力提倡“力学笃行”,真正在理论上有新的建树,实践上创作出既有传统,又有创新的术精晶,写出宏伟篇章。

      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使他在哲学文学、美学、历史诸方面都具有很高素养和很强的鉴赏力。在博览历代书名作和理论著作时能去伪存真、取其华、兼收并蓄,对行书有较深的研究彻悟,深知书法艺术是书家精神气质发情感的具体表现和自然流露。为此,在用笔、结体和章法三个方面多年一孜孜探究、取得可喜成果。

      一、用笔跌宕多姿

      李力生行书作品的用笔主要吸收了宋代米芾“流畅多变”、“沉着痛快”的艺术特点和北魏诸碑的古朴、纯厚的艺术风格。二者的水乳交融的结合,就形成 “多变”而不失“稳重”,“痛,陕”而不“轻浮”。米书用笔之精髓在于“多变”、“八面出锋”,不拘泥中锋用笔,贵在抒情与神韵的流露,富有生命力。力生为取得米书艺术效果,作书时多采用长锋羊毫,以长锋笔内含墨量多和羊毫柔韧而易于起伏的特点,运用他娴熟的运笔技法和得心应手的驾驭笔的能力,使点画线条随心所欲的拉长或缩短,运用提按与行笔速度的疾缓使线条粗细干湿变化多端,观之极富运动感和节奏感。与此同时,运笔时还特别讲究笔锋的运用和毫的捻转以及指腕间的有机结合,造成方圆结合、刚柔相济的效果。运笔之际十分注意笔势、笔力,每一笔都把力送到点画的末端,并加以变化,既达到力透纸背效果,又能笔笔变化丰富。仅以“神舆物游”这幅字为例。“典”字那一横笔,自左至右不仅有左低右高的方向变化,更能看出这笔长横写得如此放纵,而“物”字的偏旁“牛”字的横笔又处理得意料之外的“短粗”。这一收一放、一粗一细,其匠心独运已跃然纸上。纵观这幅字,可以从字的粗细干湿变化,窥见他行笔提按有度、收放自由、恣肆洒脱的书风。他书写时很精心处理笔画的结尾部分,如“神”字末笔戛然而止,斩钉截铁、干脆利落。有时行笔至末画又涩笔轻出,如“游”字末笔,涩笔轻出不单给人“遨然漫行”之感,而且从构图上又与上面三字相呼应,浑然一体。为了使一幅字用笔上的丰富,使画面多姿多态,有时掺以魏碑笔法,浑厚与轻巧相对照。如“神”字右边“申”字的折笔,外方内圆,感到雄强有力。李力生行书作品中最精彩的地方,还在于行笔之中,提按顿挫,鲜明有致,“一波三折”节奏天然。为增添行笔的意趣和变化,多用“积点成线”之法,笔笔行中有留,留中有行,呈现自然起伏的波状。“舆”字上面的竖笔,由于倾斜,由于用笔变化,宛如少女轻盈舞姿,美不胜收。“典”字的从左至右的长横,运用积点成线之法,横虽长而情趣横生,变化丰富,有一种动感,使通幅字都活跃起来,加之下面顾盼有情的两点,通篇观之,笔法生动活泼,婉美雄放,丰富多姿,风韵横生。

      二、结体潇逸洒脱

      古人对结体精论很多,但衡量结体成败的主要标准不外乎“避就、穿插、偃仰、向背、朝揖、顾盼”等等。李力生的行书结体具备上述条件,在艺术实践中,结合创作、学习历代书法理论文献,运用美学观点去观察,分析研究变古融今,从而形成个人的结体特点,促使风格的形成。

      李力生的行书结体主要受米芾、黄庭坚、王羲之三位书法大师的影响。他通过对大师们的作品分析得出这样的认识:米芾行书结体的特点主要在于疏密对比强烈,真可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而黄庭坚行书结体多表现为“中宫敛结、长笔四展”。故黄庭坚结体虽然长枪大戟、气度恢宏而不松散。王羲之行书结体秀美流畅,曲线多于折线。李力生巧妙地吸收三位大师在结体方面的长处,形成中紧外松、神清骨秀,奔放洒脱的艺术风格。

       还是围绕“神舆物游”这幅字来分析,如“神”字右旁的“申”,中间的竖笔打破以往平正处理,而是大胆地将竖笔紧靠右边,这样造险是与倾斜的“曰”部结合后反造成“均衡”。再如“典”字上半部的密与下半部的疏,上半部的紧与一横的放纵,形成鲜明对比。“游”字上半部写得靠左,形成密集效果与下半部一平捺极向右托所形成的空白,造成强烈疏密对比。这样做,虽然打破了方正均匀的体势,但依然保持了字的平衡和稳重,显示了俊挺英杰的风神和参差振荡的姿态。这种随意赋形,奇正相生,故意造险,又能化险为夷。归于和谐的能力,非对书法有透澈理解的人是很难驾驭的,功底深厚是令人赞叹的。

       三、章法新颖活泼

       当与李力生谈到章法问题时,他格外兴奋,他滔滔不绝地谈了好多对书法的见解。?他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步减退,进而朝着艺术晶位发展。历代留下来的书法遗产,不管是铭文、尺牍、碑碣、条幅、楹联,都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完成的,只是因为字写得太漂亮、太精彩了,才被人们收藏、传世。有的是用血汗保护下来的,使我看到璀璨夺目的瑰宝。今天,把书法做为工具尽管依然存在,而绝大部分书法家今天的书法创作却与艺术观赏联系得更加密切,书家在创作时也就更加重视作品的艺术效果,更注重书法作品的神韵风采,更强调书法作品个性、风格,更苦心孤诣地追求创新,标新立异……。这种“变迁”就不能光从结构、笔法上研究,构图(即章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章法是立意的最具体、最直观的体现,是关系到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要想作品获得成功,就要把主题(即书写的内容)、款、印三个部分组成一个谐调统一的艺术整体。按着设想的构图(章法)把主题写得精彩,款落得精道得体,印章钤得恰到好处。章法即构图,即经营位置,书法与画不同之处,书法是不能预先打草稿(可有腹稿),是边书写边完成一幅字的章法,这就要求书法家每一幅字,需要成竹在胸。书家必须着力研究章法,有的人不重视章法,或者还没认识到章法的作用。一幅字之中一个字写得稍差,通篇还看得过去,如果章法不好,既便每个字写得都精彩,也给人杂乱无章、通篇狼藉之感。那种偏面追求“自然”依歪就斜、枉怪陆离、不修边幅,实际上出来的效果都一样,就没有立意而言了。

       李力生作书之前,必是深得诗词之意境,宿构经时、煞费苦诣,当我们欣赏他所书写的《枫稿夜泊》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时,同时感觉到生动的构图在整幅书法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魅力。他把书写的内容、款、印章都看成构筑一篇章法的单元与要素,随意调遣。如月、啼、塞、声等几个字写得大,乌、火、半又写得很小,山、姑、船的笔画浓重与渔、声笔画清秀都像流露出来的自然美。大小字的强烈对比、不单显示出书家控制笔的非凡能力,而且使人感到极富情趣。正如贾诚隽在《李力生墨迹选》序言中所说:“其大小字的强烈对比,恰如老翁携幼孙行,不但无牵强之感,反而和谐且风趣横生”,情思真挚、痛痒相关。

      对于每行字他非常注重行气,把多姿多态的字连在一条重心线上,每字任凭主线的调遣,字或正或侧,或大或小,或长或短都上下呼应,左右顾盼,气脉贯通。例如倒数第2行“山寺夜半钟声”这六个字,“山”字形扁而用墨浓重,“寺”字形字长而墨轻,“夜”字形大而方,“半”字形小而瘦,“钟”字左右两部分开张宽疏,“声”字形大而又修长,长笔使左下端造成空白,使整行气韵贯通,节奏鲜明。尤为精妙的是“寺、半”二字的位置大胆的放在右侧,不但不冲散行气,反而使行气通而活,生动而俏皮。最后,“钟声”二字以潇洒流畅的笔画,其“声”字的最后一笔的长出,一泄无余,达笔长而意更长之妙境。这“声”字给人以钟声缭绕、余声未尽,夜半之后杳杳钟声给客船带来清幽与宁静。充分表达“枫桥夜泊”的诗情画意。

       有人要问:“字与字,行与行这样讲究变化,而通篇不乱、还感到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是何缘故”?其实,这正是李力生书法构图成功之奥妙。用力生的话说:“我是把通篇的字看成是一幅完美的画面,每字、每笔、每画的书写都要从整体效果考虑,每部分的变化不能影响(更不能破坏)整体效果为前题”。为此,他主张每一行要注意“行气”,上下贯通、前后呼应、笔断意连。行与行之间要注意关联,左右顾盼,互相揖让,互相穿插,彼此弥补。行与行疏密轻重长短得宜,法度严谨。如第一行的疏,与第二行的密;第三行字的大与第二行字的小,第四行的紧与第三行的松,都错落有致,妙趣天成。细观行与行的字,不难发现,都成对应三角形。交相辉映,真正做到了互相揖让,彼此弥补,浑然一体。

       从整幅作品来看,还有一点必须提请注意的是落款和钤印。那一行自上而下穿插于字里行间的落款,与那一方白文印章,使整篇作品锦上添花,越发尽善尽美。“钟声”二字下端所留下的大片空白,也被款、印弥补得天衣无缝,越加感到作者的聪慧与洒脱的风格。李力生对书法艺术挚著地追求奋斗精神给人印象颇深。贾诚隽在《李力生墨迹选》序文中说:“书画同源的亲缘关系,美编工作的实际需要,使他对书法艺术逐渐产生了兴趣,由兴趣到倾慕、到酷爱、进而到炽热地‘苦恋’,如醉如痴地追求,如影随形般地朝夕相伴,二十个寒暑春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排除干扰,全神贯注地钻研艺术。有一次遇到有人对他无聊纠缠时,他非常气愤感慨地说:“我现在是活一天少一天了,都倒计时计算我能有多少时间学习,有多少时间创作,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创作出精晶供献给人民。时间对我是宝贵的,我想有所作为,给人们留下可以保留的作品。如果来在世上只能吃饭、睡觉、排泄,这是所有动物都能办到的事,我不想这样”!他淡泊名利,忠诚于他钟爱的艺术事业。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力生人品书艺素为人们所称道。大型“当代军人风貌丛书”中的《为长城增辉》一书中,长篇报告文学《墨浓情亦浓》全面报道了他的事迹。

       今年,他接到上海胡基平的一封挂号信,信中寄来的是以前力生为他书写的扇面,但已被大火烧得焦糊,细读信函方知他家不幸遭火灾,家产化为灰烬,恳请再为他书一扇面,聊以安慰。力生闻知挥毫寄去。日后胡基平来信云:“今拜悉大札及恩赐之墨宝,心中激动万分,手捧大札和扇面,禁不住热泪盈眶。……说实话,一场火灾,给全家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然大火无情,人有情,在众多好心人的安慰下,我们感到一种无形之力,而鼓起重新开始的勇气。在这世界上确实还有真情在!您的再次赐墨是给予我们最大的安慰”。

      江西九江一名叫熊维的残疾青年,致信李力生诉说“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和受人讥讽后精神上承受的压力,内心暗暗发誓:我这辈子虽然不能站立,但在文学上、书画事业上定有站起来的一天!站的(得)比他们更高更挺!……希望给正在苦苦奋斗中的熊维指出奋斗方向,介绍生活历程中战胜困难的经验。李力生被这位因小儿麻痹症致残年仅24岁的青年的鸿鹄之志感动了,抛开繁忙的事条,奋笔疾书,给熊维写了一封长信慰勉。不久收到熊维的回信:“顷接大示,感激万分,反复读了几遍,深感老师您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使我受到极大教育,这将给我的学业带来重要影响……惟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强不息,来报答您的恩情”。

      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遭到百年不遇的水灾,为解救民族兄弟于水灾,积极响应《湘西救灾工程、文化名人书画义卖》捐赠活动,多次寄去书法作品,受到自治州红十字会救灾中心的感谢……。

       有一件事摧人泪下,画报社有个干杂活的临时工,其貌不扬,墨黝的脸上摆着一双斜视的眼睛,看人总要斜视,因为他的脸朝西看,实际看到的是靠北边的人,不得正视,但干活肯卖力气,真有点像法国著名文学巨匠雨果写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一天上午他来到李力生办公室,很胆怯地问:“ 李老师,您能给我写两个字吗”?李力生诧异地问:“写什么字”?答“男浴室、女浴室”。力生说什么也没想到他提出这样的要求,原以为是为朋友喜庆写个贺词之类的条幅。不写吧,挫伤他的自尊心,一个干杂活的临时工,要向李力生大校、著名书法家提出这样要求,该鼓起多么大的勇气。如果要写,堂堂的书法家总有点说不出的滋味,为支持他的工作,李力生还是毅然答应:“下午取”这位“敲钟人”拿到李力生用宣纸为他写的“男浴室、女浴室”时有点不知所措,激动、不安、感激……一时都从他那忐忑不安的动作、表情上表述出来了。“太好了!太好了”!不知还该说些什么,想鞠躬行礼道谢吧,腰弯了一半又直了起来,想换个方式表达,结果弯着腰倒退着步子退出门口,看上去像清朝太监领赏后退下的姿式。出门之后,突然想起裤袋里还有瓜子呢!转身破门,兴奋地问:“您吃瓜子吗”?李力生善解人意爽朗地回答:“吃”!这位“敲钟人”用漆黑带裂纹的粗手从裤袋里掏出一大把葵花子放在李力生的办公桌上。当时李力生看着葵花子,被激动的泪水沾湿了,模糊了,心想这把葵花子比金子还重,它饱含了一位“敲钟人”的真情。

      一封书信,一个难忘的故事;一纸墨迹,一曲动人的歌。翻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信札时,稍加注意就会惊奇地发现,在很多信封上都有“已复”的字样,试想,这需要多么大的责任心啊!

       接到来自广西边防某部一位即将复员的战士来信,恳请力生给他写几个字,解甲归田时留念。由于当时工作特别忙,顺手将信放在柜子里,当想回信时,信不见了,急得他满头大汗,他夫人说“也许被清扫出去了”。李力生忿忿地说:“咱家的手表怎不清扫出去”?为这事把老伴埋怨好几天。虽然说是丢掉的是一封信,可伤害的却是战士的一颗心啊! 海军司令部某部给力生打来电话,请他到海军大院为即将复员的40多位老战士书写条幅,问能否“赏光”。力生一时为难,自己是30年的老兵,为战士服务是应尽之责。可是已答应去某俱乐部的邀请,酬金是次要的,这次活动对增进各国文化交流和团结是有益的。听到电话里诚挚而恳切的声音,决定辞掉某俱乐部的活动,参加为复员兵送行献礼。第二天一早,他出现在海军战士的中间。

       采访快结束了,我问他:“您有什么话要对您的读者讲吗”? “六十岁‘解甲归田’,这只意味着我的艺术创作活动才刚刚开始,我要奉献给朋友几片造型美观、颜色灿烂的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