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注定被载入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史册―全球金融危机余波犹在,而国内秋拍的单个拍卖季却出乎意料地同时诞生了4件超过1亿元成交价的拍品,中国艺术品市场瞬间进入“亿元时代”。虽然这一“盛况”仅发生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经典”板块,但也同时带动了市面上关于整个艺术市场回暖的乐观想象。
2010年春拍在即,各种猜想甚嚣尘上。后“亿元时代”元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将画出怎样的价格曲线?谁是这场极少数人参与的富豪游戏中最入戏的玩家?不到三十年,艺术品市场计价标准实现了由千到亿的跨越,在成万倍增长的逐利过程里,泡沫、炒作与谎言究竟占了多少比例?
中国人的购买力
传奇戏码要追溯到2009年10月。中贸圣佳拍卖公司上拍的清乾隆宫廷纪实绘画作品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以1.344亿元成交,中国书画首破亿元大关。然而这个天价纪录维持了仅仅一个月,11月23日凌晨就在北京保利秋拍的夜场上被刷新―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举牌角逐,明代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以1.51亿元落槌,加上12%的拍卖佣金,买家需为这一纸古画埋单1.6912个亿。该画此前公布的估价仅仅是2000万至3000万元。
有传言说,开拍前,一位神秘的山西买家就曾表示他对《十八应真图卷》志在必得,准备花1.5亿元巨资买下,但最终却未能得手。原因是圈内人称“毛毛”的资深藏家、上海新理益公司董事长刘益谦,用他最惯常的横刀夺爱方式,在1.5亿之上添加了“小小的”100万。
整个2009年,刘益谦豪掷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资金接近12个亿。这个初中未毕业、做皮包生意起家、后靠倒卖国库券、认购证、投资法人股快速积累财富的46岁上海人,和他的太太王薇一起站上了年度艺术权力榜的首位。享受拍场快感的刘益谦从不讳言自己并非什么艺术爱好者,“我什么都不懂,所以胆子大。”
据业内人士统计,包括刘益谦在内的四大华人买家(另三位分别是上海天衡拍卖公司董事长陈郁、台湾著名藏家林百里以及上文提到的不知名山西买家),囊括了2009年十大天价拍品中的一半以上。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国际藏家为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将多年前购得的中国书画精品送拍。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改变了习惯,不是送到海外拍卖机构,而是开始选择中国国内的拍卖公司。比如比利时著名收藏家尤伦斯夫妇,2009年春拍、秋拍在中国大陆艺术市场套现超过4亿,北京保利夜场的重头拍品都出自他们的收藏,包括那幅创纪录的《十八应真图卷》。用尤伦斯夫妇自己的话说,他们希望中国的艺术珍品最终回到中国。但在自我标榜的高尚情结之外,相信他们选择北京“出货”的最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富豪日益膨胀的购买力与欲望的信心。
顶级富豪依然缺席
但在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董国强看来,中国的艺术市场上,顶级富豪们依然缺席游戏,如今这些引得旁观者一惊一乍的风生水起,数年后回望会发现其实不过是小风小浪。
他认为2009年四件拍品的破亿很可能是偶然,亿元的价位未必会在2010年的拍卖市场上再现。“2009年秋拍的价格主要还是因为拍品自身具备了价格突破的条件,那些难得一见、流传有序的精品拍出高价是很自然的。今年,各个公司能否征集到这样的作品,这是未知数。到目前为止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各个拍卖公司都面临着征集难的问题,因为精品的资源匮乏,卖家在市场呈现向上的趋势时,或者不肯出手,等待更好的价格;或者是要价较高,市场难以接受。另外,拍卖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成交价格的偶然性,两个志在必得的买家可以把一件作品争到一个很高的价格,也许其中的一个没到场,价格就差很多。”
董国强说,艺术品市场和其他投资市场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市场的资金面太小,“全国的拍卖加起来,一年的真正成交不过是100多亿。”因为盘子小,一两个实力强劲的买家退出或进入,都足以让整个市场发生很大的变化。
他显然期待“亿元价格”的效应能够吸引更多新人入场。新进的企业家对整个艺术品市场价格的推高作用已经非常明显,他们没有历史价格的比较,没有心理障碍,往往瞄准最贵的东西下手,“有两件亿元作品的产生也是和他们有关的。”
当代艺术的过山车
2009年的行情完全由中国古代书画支撑。几年前价格如坐云霄飞车般蹿升的当代艺术,从云端跌落的速度同样让人头晕目眩。去年底秋拍落槌,一切又似乎峰回路转,当代艺术市场是否已经触底反弹,是2010年“艺市”的最大悬疑。
仅仅六七年前,“当代艺术”对于国内收藏家而言还是个完全陌生的词汇。有人戏称,如果当时掏出200万人民币,就可以把艺术圈每个人的画都买一张,而现在,这个价钱可能连一张明星画家的画都买不起了。
第一个真正的价格转捩点出现在2006年。纽约苏富比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上,中国当代艺术正式登堂入室,那场拍卖的成交额达到了1322.89万美元,成交率更是高达90%。西方人的追捧与话语包装,迅速得到了国内艺术市场的疯狂回应,一场神话就此展开。
2007年,中国在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所占的份额首次超过了法国,位列世界第三。在2007年全球100位当代艺术家成交量排行榜上,中国当代艺术家竟占据了36席。2008年,当中国古代书画拍卖成交纪录还维持在明代苏州画家仇英《赤壁图》的7100万元时,当代艺术明星曾梵志的画作《面具系列1996 No.6》已经在香港佳士得创下7420万港元的新天价。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价格泡沫的争议不断,“唱空”与“唱多”的喧嚣声此起彼伏,恰似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中国股市与楼市,终于也紧随这两位大哥之后以骤然向下的身姿跳水。
艺术策展人朱其最先在他的博客上爆出了当代艺术市场“天价做局”的黑幕。“假设我是一个艺术炒作人或炒作集团,首先,找某个在艺术圈有一定知名度并且市场价格在10万元左右的画家,跟他签一个3年协议,他每年给我40张画,3年就是120张,每张以30万元到50万元收购。1年后就开始在拍卖会上炒作,每张30万元收购的画,拍卖价标到100多万元,2年后再标到500万元甚至1000万元一张。标那么高的价格要是没有人买怎么办?好办!我安排‘自己人’和一群真买家坐在一起,假装举牌竞拍制造一种‘很多人抢着买’的现场气氛。卖不掉的作品也要玩这样的‘假拍’游戏,一为广告效应,二是为了‘钓鱼’。”
朱其所指的“鱼”,是那些钱包丰厚不懂艺术但爱好艺术同时容易冲动的新贵阶层,“他们真诚地觉得中国新艺术的拍卖价格应该跟欧美接轨,愿意用钱在拍卖会上来推动中国的新文化形象和国际地位。遗憾的是,这种很纯真又不惜一掷千金的民族主义情怀被艺术炒作集团敏锐地发现,并被利用来牟取暴利。”
董国强也承认“天价做局”情况的存在,“但是这肯定是极个别的情况。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买家,比如台湾的林百里、大陆的刘益谦等人,他们坚持了十几年参与艺术品拍卖,如果艺术品拍卖全部都是‘天价做局’,他们可能坚持15年吗?这些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人应该不是傻子吧?”
遍地是可疑的大师
《人民政协报》宝藏周刊主编孙炜是最早关注艺术品市场的媒体人之一,圈内知名的藏家他几乎都能一一历数,“他们都是些人精!”大部分敢于入场试水的新买家背后,都有专家的支撑,这也是他们敢于一上手就直奔最贵拍品去的原因。
“艺术品的价格肯定还要升,为什么?金融机构进来了。金融机构的力量,个人怎么比?”孙炜的语气里透露出对艺术市场新一轮上涨行情坚定的判断,“亿元时代”的序幕不过刚刚打开。
角逐者原本追赶的就是利益,那些误将艺术市场繁荣错认为艺术繁荣、或者以为富豪们闲得慌拿钱打水漂的围观群众可能才是真正的被忽悠者。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负责人赵力看好2010年国内艺术品市场上当代艺术板块的走势,“当中国的古代艺术品上了一个大台阶,达到16000万左右的价格,现在当代艺术品的价格还维持在6000万左右就拉开了距离,形成价格洼地,这正是投资者所寻找的。在未来的短期里,如果有人想介入市场,但是那个1亿多的又的确买不起,投资热点可能就会形成偏转。”
赵力还对中国拍卖市场近几年热点转换的问题作了分析:近十年时间,中国拍卖市场经历了三波市场高潮,2003年至2005年是中国近现代字画的市场高潮,2005年至2008年经历了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的市场高潮,2009年秋季则迎来了古代书画热。“今年开始这个热点又转换到当代艺术,那也是一个可能的方向。”
无论后“亿元时代”的“艺市”将走向哪里,记住,别去相信那些遍地开花的“大师”。在资本为王的时代,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最是扑朔迷离。